在当前信息化时代,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、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。但与此同时,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也对社会秩序、公共安全乃至个人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。为深入推动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,全力净化网络谣言环境,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,公安机关将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网络谣言的辨别力,降低网络谣言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,营造全社会不造谣、不信谣、不传谣的良好氛围,携手各界群众、互联网企业等共筑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。
一、网络谣言的类别与案例
1.自然灾害类网络谣言
指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,或者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,扰乱社会秩序。
典型案例:2023年6月,网民齐某为博取关注,从网上下载往年外地发生水灾的视频,编造嫁接“暴雨导致水灾”谣言在网络平台发布,引发大量网民关注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,扰乱公共秩序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公安机关依法对齐某予以行政处罚。
2.恐怖事件类网络谣言
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信息,引发公众恐慌,影响社会稳定。
典型案例:2024年1月,网民周某为博取关注,在微信群内故意捏造“小孩器官被偷走焚烧”的谣言信息,引发大量网民关注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,扰乱公共秩序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公安机关依法对周某给予行政处罚。
3.捏造犯罪类网络谣言
指捏造骇人听闻的犯罪信息,引起公众愤怒、恐惧等情绪,同时影响当事人的声誉,扰乱正常生活秩序。
典型案例:2024年3月,网民张某为博取关注、吸粉引流,通过某平台编造发布“昨天晚上吃夜宵回来路上遭三人持械袭击”谣言信息,并利用白纱布、创可贴、口红等道具摆拍制作受伤视频,引发大量网民关注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,扰乱公共秩序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给予行政处罚。
4.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
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,引发公众抵制,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。
典型案例:2024年1月,汤某等人为泄私愤,编造发布“某农副产品市场一摊主长期售卖有毒蔬菜”谣言信息,并批量注册小号推高热度,引发大量网民关注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,扰乱公共秩序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汤某等3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5.个人事件类网络谣言
指针对某些个人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,侵害当事人隐私,并造成不良影响。
典型案例:近日,网民宋某因感情问题,对其前女友怀恨在心,酒后捏造不实信息并将其电话、照片等个人信息发布到宋某社交账号中,该信息被转发、传播,导致多人通过添加其前女友微信对其骚扰,严重侵害其精神和正常生活。公安机关依法对宋某给予行政处罚。
二、如何辨别网络谣言
网络谣言通常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、断章取义、移花接木等特点。为了判断所看到的信息是否真实,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量:
1.文章发布的权威性: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,以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,避免被作者的主观臆测所误导。
2.内容观点的客观性:阅读时,留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、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、极端言论或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。
3.浏览页面的健康性:警惕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而使用色情、浮夸等类型的图片作为封面,或页面充斥大量广告、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。这些通常是吸引点击和传播的手段,而非传递真实信息的途径。